我买了学区房,但学校没了:7000所小学关闭,你

日期:2025-10-17 09:45 浏览:

十年前,我还在为学位而奋斗;十年后,我要关闭学校。从岛上“最好的小学”,到魔豆小学最后一批新生,从乡镇教学区被荒废,到城市CBD中英文学校突然停课,“生源荒”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中国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一方面是学生数量锐减,另一方面是师资紧缩。在少子化导致的教育停课浪潮中,家长、老师、孩子都站在风口浪尖。 “我们家门前幼儿园的园主跑了。”这是浙江一位家长在群里发的第一句话,随后家长的担忧就被忽视了——不是因为老师不负责任,也不是因为课程太难,而是因为“招不到人”。这个故事并不孤单。教育部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小学数量从去年的14.35万所锐减至13.63万所,每年消失7200所。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几乎超过了安徽省现有小学的总数。与此同时,小学整合进程仍在加速。今年5月,河南濮阳一次性取消46所小学;济南市还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了4个区共计10所小学的合并、搬迁或关闭。如果说大城市的变化是通过政策调控和资源整合来灌输的,那么在广大农村地区,荒废的学校就刺痛了现实。有的农村小学只剩下二十、三十名学生在校;在其他学校,班里只有三五个孩子。 “每次考试,你要么是第一,要么是第二。”这句话听起来像个笑话来自凡尔赛,但实际上隐藏着农村小学“空心化”的危机。无论当地教育局如何努力“扶持”——向小学靠拢、将小学纳入镇中学体系、想方设法保留教学点,最终都难以扭转因人口锐减而停课的命运。对于学校iso来说,这不是优化,而是再见。而且这场风暴不仅限于农村地区。就连北上广深等教育大城市也无法阻止“停课潮”的蔓延。有人生病了,全校放假!长春主村一所学校只有一名学生。尽管广州仍是全国小学数量最多的城市,2024年将有小学1013所,但仅比去年多了5所,新增数量几乎停滞不前。更为严重的是入学人数,一年内减少了3.24万人,降幅近12%。深圳合并了小学、初中、高中的统计。 2024年三类学校总数为939所,在校学生197.23万人,较2023年的189.58万人略有增长,但增幅较小,几乎达到平台期。上海16区小学数量减少至660所,每年减少4所。徐汇、静安、闵行、宝山等地区均出现降价;招生人数减少近3万人。就连曾经被认为是“伟人中的伟人”的魔城学区,现在也开始担心了。 “失血最多”的是北京。到2024年,北京小学数量将减少到709所,每年减少5所学校,招生规模从23.5万人大幅减少到19.3万人当量。o 一年内总共损失了近4.3万名一年级新生,一个中等县的招生情况,一年之内就会消失。人口。上海浦东三桥小学原是一所普通公立学校。开学前家长就收到了入学通知,但第二天学校就立即停课。 22名新生被分开转移到4公里外的金桥小学。没有直达巴士,需要家长亲自送。这所学校五六年前还有200多名学生,现在只剩下22名学生了。连城中村的宅基地都被拆了。在山东济南、河南平阳、广州天河,这样的合并和倒闭每天都在发生。有的被纳入教育团体,有的被撤并并入学校,有的干脆关闭。原本人头攒动的小学现在变得压抑。 “每次考试,要么是第一次,要么是第二次”,不是凡尔赛宫,而是因为班里只有两个学生。相比于城市学校合并的无奈,农村教育的空心化更为严重。嵊泗嵊山岛上的“全国最好的小学”,三面环海。每个教室都可以看到大海,美术教室里,鱼切下来的鱼在阳光下游泳。如今,这所1941年创办的小学也将在2024年夏天结束。73名学生中有一半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停课后,这些孩子们每天漂洋过海去上学,留下空荡荡的教室和沮丧的老师。张树菊导演拍摄的圣山岛小学“学荒”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人口大趋势造成的。从2016年的1786万新生儿减少到2023年的不足900万,中国出生人口“减半”。儿童数量2024 年进入小学的恰好是 2018 年出生的孩子——这是数量平稳下降的开始。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研究团队预测,到2035年,小学人口将从峰值的1.09亿下降到6700万,几乎减少一半;而初中、高中、大学的“峰值数”在2026年、2029年、2032年出现后将开始下降。也就是说,今天的小学正在经历一场“浩劫”,明天就轮到初中了,高中和大学也难逃“崩溃”的命运。 “今年不招老师了!” 2025年初江西省万年县教育局的一则公告,让不少师范生彻夜难眠。与此同时,湖北省鄂州市直接宣布锁定教师总数并进行削减小学教职500个。近年来,不少省市开始“冻结招聘”、实行“最终退出机制”,甚至探索“调动”、“待岗”、“灵活退休”等新制度。湖南衡阳县向事业单位调派了100名教师,黑龙江鹤岗则直接向教师调派了206名教师。西南大学的研究显示,小学教师的需求将在2024年达到峰值,然后开始净下降。未来10年,至少有65万人将无课可上。初中教师数量将在2026年达到峰值,高中教师数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大学教师数量将在2035年达到峰值。铁饭碗不再坚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刚入职时可能会面临跨校调动、学校调动,甚至脱离编制体系;而对于即将退休的人来说,他们可以申请教职使职位平稳过渡。该市财政已无法支撑“特级教师标准”。鄂州市教育预算支出达到财政收入的183%,教职工占公共部门教职工的一半。在全国普遍“拥挤生活”的背景下,师资控制和合理配置已成为教育系统的迫切现实。对于家长来说,学校数量越来越少、老旧,师资不稳定,直接导致择校出现新变种。 问题。以前是“难以选择”,现在可能是“难以选择,学校却没了”。原本离家很近的学校突然关闭了;我选择了私立学校,但中途不再办;我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学区房,可是五年后。没有人争夺名额,甚至连学校也合并了——这都是现实中发生的情况。来自岭南C从广州天河的汉英学校,到山西朔州的星辰双语学校,不乏设施一流、师资力量雄厚的民办学校,但也因生源匮乏、运营成本高昂而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结果,学区的住房成本大幅上涨。面对这种趋势,曾经标价过高的“破旧小学区房”开始显得一文不值。一些城市购房者坦言:“买学区房就像买二手车,就是为了便宜。学校合并或者撤销了,这个买卖就没有了。”今后选择学校不再只是“选择名校”,而是“选择稳定”。教育集合、九年一贯、十二年融合、政策导向对学校的支持将成为新的“小学教育孩子少、学校少、教师多,是人口流动带来的结构性冲击。但这场风暴也带来了教育生态的深刻重构。闭关浪潮的背后,是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教育理念的重新升级:供给侧,学校将从“招生”转向“争生”,教学内容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能力导向将受到青睐。 需求方面,m将把母公司从“持有地位”转变为“评价价值”。在选择学校时,他们将不再迷信名气,而是关注是否符合孩子成长的需要。从结构上看,从“综合型”向“精细化、专业化”的转变,未来需要更多学段、学科、区域的教师和校长。我国教育事业站在新起点一方面是人口低谷的严酷现实,另一方面是对公平、质量和多样性的强烈期望。对于家长来说,这不是一个日益焦虑的时刻,而是一个重新思考“好教育”内涵的机会:不是“能否挤进某某基础学校”,而是“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