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时遇到“血奶”你害怕吗?一文看懂“血奶

日期:2025-11-17 09:30 浏览:

“血乳”是哺乳期妈妈产后早期常见的乳腺异常现象。主要特征是乳汁颜色呈粉红色、棕红色或铁锈色,或乳头渗出血液并与乳汁混合。也被称为“锈管奶”。常伴有乳头疼痛、内裤有血迹等症状。有些妈妈担心血奶影响宝宝健康,强行停止母乳喂养,从而诱发乳腺炎或乳汁淤积。 ·“血乳”是什么样子的?妈妈描述道:“我挤出来的母乳颜色是淡红色、粉红色,甚至是棕色的,看起来像铁锈水,但乳房本身不痛不痒,也没有疮。”妈妈描述道:“我的乳头上出现了鲜红的血点,眼睛布满了血丝,甚至还渗出了血。吃完奶后,内裤上就会有一小块血迹,有时可以直接看到血迹。”“血奶”一般发生在产后1-2周,尤其是初乳或过渡奶阶段。·为什么会出现“血奶”?产科护士:不用惊慌,大部分都是“小问题”!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情况一:乳房的奶水像铁锈水一样,乳房不痛不痒,也没有病变。原因: 1.生理性红细胞混入(最常见!)产后初期,乳房内的小血管,尤其是乳腺导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可能会因为荷尔蒙的变化(催乳素增加,乳房发育过快)或轻微的升温(按摩太用力,宝宝衔乳错误),产生少量的红细胞,这些红细胞被破坏后,乳汁呈现粉红色、橙红色或浅棕色,类似“锈水” 2.胸导管增大或部分受损。哺乳期间输送乳汁。如果导管内壁粘膜有轻微损伤(如瘀血后压力增高),少量血液即可漏出并与乳汁混合。 3、初乳的特殊性 初乳(产后1-3天呈浓黄色乳汁)含有较多的免疫成分和浓缩物。由于颜色较深(黄色或橙色)并且混有微量血液,有时会被误认为是“红色”。情况二:乳头表面有血丝,有时会看到血从乳头滴下来。原因: 1、乳头破裂或破损(最常见!) 宝宝衔乳不正确(只吸到乳头,没有吸到大部分乳晕)。吸吮时用力过猛会导致乳头皮肤磨损和出血。这种情况下,血液会直接与乳汁混合或残留在乳头表面,在宝宝的内裤上留下血迹。喂食后。 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罕见,但需警惕!) 如果乳头反复出现一侧、单个孔洞的血性分泌物,如乳房冰冻或特定乳头孔出血,且无明显外伤或裂纹,则可能是乳腺导管内生长的小良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瘤)。虽然这种情况几乎令人难以置信,但还是需要及时通过超声或乳腺镜检查来确认。 3.其他罕见原因引起的乳房肿胀(例如,慢性乳腺炎发展到严重阶段之前可能会出现少量出血)、凝血功能障碍(但此类妈妈通常会伴有其他症状,例如皮肤瘀斑、刷牙后出血等)。 · 如果出现“血奶”还能母乳喂养吗?答案通常是:是的!对婴儿安全:母乳中的微量血液(或红细胞)不会给婴儿的胃和肝脏以及婴儿的消化系统带来负担。茎是完全可控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儿童指南均指出,即使乳汁带血,也不会影响母乳喂养的安全。对母亲的康复有好处:停止母乳喂养可能会导致乳汁淤积和乳腺炎,这实际上会使问题变得更糟。继续母乳喂养可以帮助清理乳房并减少随后的并发症。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 如果乳头出血量较多(如滴滴答答),持续3天以上无缓解,或伴有乳房红肿、发热(体温38℃)或剧烈疼痛,则可能是乳腺炎或更严重的问题,需要及时就医! · 如果血性分泌物是单侧、单孔、持续存在,且乳头无损伤,建议进行胸部超声或导管镜检查,以排除导管内病变。 · 这两步观察即可自行诊断。看颜色:无论是粉红色、橙红色、还是浅棕色的牛奶(如稀释的红茶),都有很大概率是红细胞混合的;如果是鲜红色的血痕或血滴,则乳头可能受损。二看症状:乳头疼吗?乳房有肿块、发红或肿胀吗?你发烧了吗? · 应对不同颜色情况:粉色、橙红色、浅棕色、牛奶色;症状:无乳头损伤、疼痛、硬块、发红或发烧。应对方法: - 继续正常母乳喂养或定期吸乳以减少乳房压力; -吸奶时要轻柔,不要按摩乳房; -观察2-3天。如果颜色逐渐恢复正常(乳白色或浅黄色),不用担心;如果发红持续一周以上,或者颜色加深(变成深棕色),需要及时就医。颜色:亮红色;症状:兄弟肯乳头,可能有一些疼痛,无硬块、发红、肿胀或发烧。对策: - 将宝宝衔在乳房上:确保宝宝衔住大部分乳晕,而不仅仅是乳头。可以用“C形法”支撑乳房,让宝宝的下巴紧贴乳房,张大嘴含住乳房(你会看到宝宝的下唇经过,听有连续的吞咽声音)。否则,您可以随时向产科护士或哺乳顾问寻求指导。 -保护受损乳头:每次喂奶后,挤出一滴牛奶,涂在乳头和乳晕上。牛奶有天然的抗菌和修复作用,然后自然风干;也可以涂一层薄薄的羊脂膏,喂食前无需擦掉。避免使用酒精或碘伏消毒,因为它们会刺激伤口。 -短期缓解疼痛:如果乳头疼痛难以忍受,可以冷敷在两次喂奶之间按压乳头 2-3 分钟,以减少肿胀;也可以使用乳头护罩,但要注意仅限短期使用,以免影响宝宝吸吮能力。 - 追踪出血情况:如果出血量逐渐减少并在3天内愈合,则继续观察;如果出血持续超过3天,或者同一部位反复出血,建议去胸科检查导管内有无问题。 (本文参考《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母乳喂养理论与实践》及临床护理经验,如有异常症状,请参考医生诊断。)来源:产科 作者:宋静 推荐稿件:张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