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气炸了,螃蟹发胖了。现在正是毛蟹最盛的时候,很多人都争先恐后地购买毛蟹来吃。然而,不少人收到网购的螃蟹后,有的因运输路途遥远失去了兴奋感,有的死了。网上有人说死螃蟹不能吃,因为它们会产生组胺毒,即使死了。但有些人认为新鲜死的螃蟹可以完全安全食用。那么,死了的螃蟹还能吃吗?冰鲜螃蟹有什么风险吗?先说结论:螃蟹死后会产生组胺,但新死的螃蟹通常不会立即产生组胺。一般情况下,食用新鲜死蟹不会引起中毒,不必惊慌。不过,吃螃蟹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享受螃蟹的美味。螃蟹死后味道变差,食品安全隐患反而会增加。因此,值得重新建议尽量吃活蟹和熟蟹。什么是组胺?据说,螃蟹死亡时会产生一种有毒的组胺物质。那么,组胺到底是什么?组胺是一种生物胺,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和许多生物体中的化学物质。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尤其是皮肤、肺和肠粘膜中的肥大细胞。组胺在我们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体内发生过敏反应时,免疫细胞会释放出组胺,组胺成为血管溶解、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一系列反应的原因,从而导致人们熟悉的过敏症状,如皮肤发红、瘙痒、打喷嚏、流鼻涕等。通常,微量的组胺并无毒性。然而,当食物(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发生酸败并摄入细菌产生的过量组胺时,可能会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一般来说,组胺中毒的共同特点是起病慢性、症状轻微、恢复快。一般来说,组胺过量后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人会出现面部、胸部和身体的沮丧和发热,包括全身不适、充血、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动过速、胸闷、血压下降等症状。有时会出现荨麻疹和喉咙烧灼感。个别患者还会出现哮喘,这与过敏非常相似,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过敏。但一般来说,症状并不严重,大多数人可以在1到2天内恢复,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反应。然而,它也可能导致严重呼吸困难、低血压症状、心律失常、消化或神经系统症状以及过敏性休克。多少组胺对人有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组胺耐受性。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规定,1公斤鱼含有200至500毫克组胺,可引起中毒。组胺的潜伏期一般为0.5~1小时,短则5分钟,长则4小时。而且不同的人中毒剂量不同,因为组胺中毒是过敏性中毒的一种,一些免疫力差的人更容易中毒。死亡后,水产品会因细菌活性而产生更多的组胺。目前,世界各国对鱼类和肉类中的组胺含量都有严格的限制。我国标准规定,鲭鱼等高组胺鱼类中组胺≤400mg/kg,其他海鱼中组胺≤200mg/kg;国际代码CAC规定通常为100或200mg/kg;美国对鲜鱼中组胺的限量规定为每公斤鱼不超过50毫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规定不超过200毫克/公斤。一只死螃蟹体内含有多少组胺做?会引起中毒吗?死螃蟹会产生组胺,但大家都害怕并不可怕。上海海洋大学专门研究了新鲜大闸蟹和毛蟹在温度20℃、水分90%的环境下死后品质的变化。他们发现,新鲜螃蟹、死后0小时和死后2小时均未检测到生物胺。雌蟹死后5小时检出生物胺,雄蟹死后10小时检出生物胺。它们体内24小时内有毒生物源的含量太低,不会引起中毒。 MakikIta 太大了,说刚死的螃蟹是不能吃的。事实上,近二十年来监测我国食物病害没有发现螃蟹引起组胺中毒的病例。数据显示,1998年至2018年我国共发生水产品组胺中毒案件18起。其中,鲭鱼(青花鱼、油桶、鲭鱼)引起组胺中毒最多,有13例。此外,鲭鱼、鲹鱼、鲤鱼、蒿和鳅鱼各引起1例组胺中毒。一般来说,吃新鲜的死蟹或隔夜蟹引起组胺中毒的可能性很低,所以不必太担心。对于超市销售的冰鲜螃蟹,在螃蟹还活着的时候就采用了GAmit速冻技术,速冻技术可以快速降低食品温度,降低水结点(通常为-18℃),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食品的营养和口感,营养损失较少。而且,当温度较低时,细胞活动通常停止,微生物的活动完全受到抑制。符合标准的冰鲜蟹就可以购买食用了。如何安全又美味地吃毛蟹?吃螃蟹的乐趣在于享受鲜美的味道。然而,船尾毛蟹、海蟹等水产品死亡后,细菌活性逐渐恶化其口感,食品安全风险增加。要想吃到安全又美味的螃蟹,我们建议:①尽量选择新鲜的螃蟹来吃,这样味道鲜美。如果你觉得气味和味道不再新鲜,即使你死了,无论活着还是没死,这些都只是替代方案。你可以选择更好的东西。 ②如果市场、餐馆、超市外有死螃蟹,而且不确定死了多久,特别是有明显的臭味,最好不要购买。 ③如果家里买了活螃蟹,要尽快煮熟,趁新鲜可口吃。因为如果留在家中,即使没有死,也会消失。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聚焦》(2019 年 1 月第 150 期)。鱼和鱼制品中的组胺。香港食物安全中心 [2] 避免组胺中毒。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3] 组胺,一种我对鱼有过敏性。东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吃鱼可预防组胺中毒。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5] 车明秀,李斯龙,孙德峰,等。水产品中生物胺的开发与控制研究进展[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5(02): 141-146. [6] 孟勇,张阳,黄红兵,等。不同温度条件下中华绒螯蟹贮藏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J].科学科学,2013,34(16):331-335。 [7] 赵忠辉,林宏,王林,等。标准水产品中生物胺的调查与分析[J].水产科学,2012,31(6):363-366。 [8] 谭彦军,彭杰文,陈子慧,等。组胺指标与鱼类相关标准及食品监管的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学报, 2019, 31(4): 389-393。 [9] 王亚辉.中华绒螯蟹的生死品质变化[d].上海海洋大学,201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