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一名13岁的男孩将一枚玉印送给了博物馆

日期:2025-11-11 09:31 浏览:

在阅读本文之前,您可以先点击“关注”。这不仅有利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会给您带来新的参与感。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1968年,13岁的陕西男孩孔忠良在上学途中经过一条清澈的河流时,意外发现了一块洁白如玉的石头。他满怀好奇,小心翼翼地把河底的石头挖出来,带到了家里。回国后,他和父亲来到陕西博物馆,请专业文化专家鉴定这块看似普通却别具魅力的石头。当专家第一眼看到这块石头的时候,顿时瞪大了眼睛。他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物。那么,这块石头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孔忠良将如何应对这个意外的发现呢? 2012年,陕西省汉族文化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旨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基金会的宗旨是延续文化的历史文脉,特别是在党和政府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注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基金会希望寻找文物捐赠者、表彰为文化保护做出贡献的先进个人,激励社会各界提升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在陕西省的一家博物馆里,展出了一件独特的玉制大提琴。据说这枚玉印是1960年由一位村民无偿捐赠的。几十年后,博物馆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捐赠者。不过,该基金会负责人表示:“这枚玉玺承载着汉文化的意义,如果找到捐赠者并表扬一下,“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认可,也激励了很多人投身文化保护。”尽管如此,博物馆工作人员也知道,这枚玉玺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多年来一直是展厅的焦点。解说员指出,很多游客通过玉玺感受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很强的归属感。档案中早期信息不完整,捐赠者的详细信息没有及时记录。捐赠者已经退休,不再居住在陕西,从这些线索中可以想象,要知道那个人的捐赠者是多么的困难,但工作人员仍然有信心找到办法,因此,工作人员找到了20世纪60年代担任陕西博物馆馆长的老领导,请他回忆一下捐赠者的相关情况。d 儿子。文化专家确认了这块石头的价值后,父子俩决定将其捐赠给国家。但他们却匆匆离开了。 “我只记得他们是咸阳人,但具体地址不清楚。”通过老馆长的回忆,工作人员得到了主要线索:捐赠者姓孔,儿子叫忠良。虽然具体地址不详,但为后续调查带来了希望。接下来,工作人员根据这些信息找到了孔忠良的住址。他家住陕西咸阳韩家湾郎家沟村。在赶往村里时,一名工作人员发现了孔忠良的住址。工作人员默默祈祷:“希望他们不要搬回家,顺利找到孔忠良。 ”到了村委会后,工作人员找到了村长。村长一开始还有些怀疑,但核对了工作人员身份证后才放下心来。他带着大家来到孔忠良家门口,叹息道:“没想到他们一家人竟然这么做了。内特文化纽带。孔忠良是一个很卑微的人,从来没有提过这件事。”当孔忠良打开门的时候,已经过去了40多岁了,他不再是当年的少年,而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工作人员问了很多:“四十多年前,你和你的父亲捐了一块石头,你还记得吗?”孔忠良想了想,想起了当时的场景:“我记得当时我13岁。我和父亲一起去了博物馆,把我拿来的石头送给了人。专家称,这是一枚玉印。工作人员的回答很高兴:“是的,就是那件!”终于找到了,我们正在和汉文化保护基金会合作,寻找各地的文物捐赠者,准备表扬。 ”孔忠良依然说道:“我不需要赞美。我认为捐赠文物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待遇。 “他对40多年前捐款的态度简单而谦虚。孔忠良清楚地记得1968年的一个下午,在陕西省博物馆的洁净的水中,石头发出的光芒让他惊叹不已,并请专家鉴定了这块石头。他没想到这块石头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历史意义。父亲听后非常高兴,决定把印章送给国家:“不是我的,能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我们也很荣幸。”父子俩朴实的举动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曾经馆长建议给予奖励,但他们拒绝了,认为赠送文物不应追求个人利益。经进一步鉴定,确认这枚印章是卢植所用的皇后印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他的印记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历史价值。虽然社会上对吕雉的评价不一,但她作为历史上第一任皇后的影响力却不容忽视。到如今,这枚印章仍保存在陕西博物馆内。时隔44年,孔忠良再次被发现,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好的。在他看来,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应该像他一样。他的父亲为他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当村干部向孔忠良解释这次表彰大会的重要性时,他终于明白了这次表彰大会的深远意义,同意参加这次会议。领取表彰证书后,他牢记父亲的教诲,感慨万千。表彰大会上,他和其他受表彰的先进个人看着一个人,眼里都闪烁着同样的光芒。他们不仅代表个体,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自信。孔忠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瑰宝是国家的,我们有责任保护他们。保护国家的文化瑰宝,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历史。”他的话深深影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