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父母发现宝宝出现便血、呕吐、湿疹、哭闹不止等症状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是不是对牛奶过敏?”牛奶蛋白过敏(CMPA)实际上是婴儿和儿童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但其诊断和治疗比想象的要复杂。作为一名营养师,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对牛奶过敏的科学认识,避免误区,为宝宝提供安全营养的喂养方案。 1.什么是牛奶过敏?牛奶蛋白过敏是身体对某些牛奶蛋白(例如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可由 IGE、非 IgE 或两者的混合物介导。其中,新生儿和儿童期的反应多为非IgE介导的,症状通常在摄入牛奶后6~72小时出现,属于“迟发性”反应。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并可能累及皮肤(如湿疹、荨麻疹)、消化道(如便血、呕吐、腹泻、腹胀)甚至呼吸系统(如喘息、咳嗽)。在新生儿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通常在粪便中呈现新鲜血液或血性粘液,但婴儿通常情况良好[1]。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很容易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感染性肠炎、乳糖不耐受等混淆。 2.不要急于“一刀切”:牛奶过敏难以预测:近年来,牛奶过敏被过度诊断。有研究指出,经食物激发试验证实的牛奶蛋白过敏患病率仅为0.5%~1%,但临床上,高达15%~20%的婴儿因哭闹、皮疹或呕吐而被怀疑患有牛奶过敏[2]。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指南建议布雷哺乳期的妈妈“完全忌奶”,但母乳中乳蛋白的含量很低(通常低于配方奶的1/1000),大多数情况下不足以引起过敏反应[2]。一味要求妈妈禁食不仅会损害母乳喂养信心,还会导致妈妈钙和维生素D缺乏,影响妈妈和宝宝的健康。 Samak因此,牛奶过敏的诊断必须综合评估: Ø 详细病史(喂养方式、症状出现时间、过敏家族史) Ø 诊断性预防试验(如果避开诊断“金标准”后症状缓解[1,3]特别提醒:皮肤刺皮肤和血清特异性检测测量IgE介导的即时过敏,对于牛奶以外的蛋白质过敏(如直肠结肠炎)帮助有限[1]。 IgE 或特定食物 IgG 测试不能用于诊断食物过敏 3. 母乳喂养是严格的。都是首选,妈妈们无需盲目回避食物。 《新生儿乳蛋白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明确指出:2~4周内吃奶,观察婴儿症状是否改善[1]。但请记住:Ø并不是所有的湿疹或便血都需要妈妈们避免!仅当医生检查后强烈怀疑与牛奶有关时才考虑。 Ø长期避免乳制品的妈妈应补充钙和维生素D,防止营养缺乏[1]。 Ø 如果禁食2周后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宝宝有严重过敏(如生长迟缓、严重贫血),必须暂停母乳,改用特殊配方奶粉[1]。需要强调的是,母乳本身实际上有助于预防过敏!母乳中含有低聚糖、分泌型IgA、益生菌等物质,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免疫耐受并降低食物过敏的风险[1]。出生后早期避免补充牛奶配方可显着降低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率[1]。 4.配方奶喂养的宝宝:选择合适的专业配方奶粉是关键。对于牛奶蛋白过敏而无法母乳喂养或需要暂停母乳的婴儿,应选择低过敏性配方奶粉: Ø 广泛水解配方奶粉(EHF):适合轻至中度牛蛋白过敏,约90%的儿童可以耐受[1]。 Ø氨基酸配方奶粉(AAF):适用于对牛奶蛋白严重过敏、EHF不耐受或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儿童。它是一种“无过敏”配方[1]。不建议使用部分水解配方奶粉(PHF)或大豆配方奶粉来治疗牛奶蛋白过敏,因为前者可能敏感,而后者则有与牛奶交叉过敏的风险[1,3]。使用特殊配方后,若症状明显改善2~4周后,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口服食物激发试验,以明确诊断并检查是否可以再造乳汁[1]。 5、营养管理:别让“过敏”变成“营养不良”。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营养风险较高。长期戒奶会导致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1]。因此,建议: Ø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指标; Ø检测25-羟基维生素D、铁蛋白、电解质等血清营养指标; Ø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营养强化剂或补充剂[1]。辅食的引入无需拖延!研究表明,及时引入各种辅食(包括过敏性食物如(如鸡蛋和坚果)4 至 6 个月大时可以帮助形成免疫耐受性 [1]。但患有严重特应性皮炎或有明确即刻过敏史的婴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慎用[1]。牛奶过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误诊、误治和过度预防。作为家长,请相信专业医生的判断,不要自己“断奶”或“死亡”;作为医生,还必须严格遵循诊断标准,避免轻易将常见的婴儿症状与牛奶过敏联系起来。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乳蛋白过敏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J].中华儿科杂志, 2024, 62(1): 12-2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