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年至1059年,北宋仁宗时期。此时的中国,宋、辽、夏各方在边境博弈中达成了微妙的战略平衡。缺乏马匹的宋朝创造了“以远近近”的新战术体系。范仲淹的“先忧天下之忧,而后享天下之乐”重新定义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士大夫精神为何在此时觉醒?从刘墉街的歌词到永恒的杰作《岳阳楼》,文学创作为何在此时掀起一股变革的浪潮?宋朝与西夏的历法博弈如何体现技术背后的斗争强度?最近出版的《文明:1030-1059》一书讲述了中华文明在看似平静的30年里在多个层面上发生的深刻变化。 ”嘉佑二年,1057年,是中国科举史上奇迹般的一年。本期共有进士388人。苏轼、苏辙、曾巩、程浩、张载同榜。唐宋八位大师的一半都聚集在这里。”在近日举办的《文明:1030-10》《五十九年》新书发布会上,该书作者罗振宇打开了这段历史切片,聚焦于公元1030年至1059年北朝的“闪亮星辰”。 《挑战与解决方案》图书馆 这些成功、失败、半成功都是宝贵的财富。 “以下内容摘自《文明:当群星闪耀时,1030-1059》,文章中所使用的图画均来自书中。经出版社许可出版。”文明:1030-1059当群星闪耀》作者:罗振宇版本:中国地图出版社2025年11月杜纳行为何重要?1036,这一年,党魁李元浩擒拿一举占领了苏州、瓜州、沙州,垄断了河西走廊,切断了旧地名与同一地产的联系。这个地方因为这场战争,当地人隐藏起来的整个艺术领域因为新的一批材料而被改写。陈寅恪先生对此表示:“一个时代的学术必须有新材料、新问题,用这种材料研究问题是这个时代的学术新趋势……出乎意料的说不入主流。”也就是说,20世纪初,研究中国文化的人如果不使用敦煌文献这样的新材料,在陈寅恪先生眼中就不算主流。那么我们就借今年党项征服敦煌的机会来问一下:敦煌为什么重要?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理智的解释呢?我们今天所说的敦煌文化,其实包括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一是敦煌文化。时间不停歇的敦煌,那就是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另一部分则相反,敦煌文献于1036年被雪封存,直到1900年才重见天日。这两部分的文化内涵截然不同。我们先不间断地看一下敦煌。敦煌莫高窟开凿于鸣沙山岩壁中。从南北朝初年到元末,工匠们执着、雕刻摩崖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泥塑、彩绘佛像3000余尊。这么大的尺寸,几千年来都没有被锁住或者充电过。路过的人们可以随时进来看看。怎么能说是被打断了呢?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敦煌、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有一个共同点:都位于交通要道、靠近路边。例如,云冈石窟位于山西通往内蒙古的一条古道上。所谓“走西口”就是这条路。云冈石窟内还有一处古迹,名为“古路车辙”。龙门石窟尤其如此。地处两山对话处,沂水河夹在其间,犹如一道天然大门。因此,此地又称为“一阙”、“龙门”。古代是洛阳通往关中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石窟分布图。 《文明:1030-1059当群星闪耀》内页描述敦煌莫高窟怎么样?它地处中原文明通往西域的门户。古代,商队前往敦煌,经过南下阳关,走丝绸之路南线;向北越过玉门关,向北走向丝绸之路路线。因此,敦煌自然是一个交通枢纽。古代石窟为何要开凿重要的交通道路?要知道,古人为了开凿石窟,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他们除了砍山、开洞、造像、绘画外,还要培训大量的工人。毕竟,建造一座石窟,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他们在计划什么?目的不是搞艺术品,而是弘扬佛法,积累功德,自然选择人流量大的地点。只有让南来北往的商人、旅人看到这一功德,才能广为流传。为什么没有留下来?敦煌莫高窟在元代之后就闻名数百年了?那么为什么敦煌莫高窟几百年来一直无人知晓呢?元朝以后几年?因为敦煌已经不再是交通枢纽了。明朝封城之时,我不出去,你不进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贸易就会逐渐断绝。嘉峪关位于敦煌以东约400公里处。嘉峪关将敦煌孤立在长城之外,敦煌成为周边部落放羊的地方。虽然清朝后来重新控制了西域,但敦煌却成为了一座普通的陆地城市,不再是交通枢纽。不过,莫高窟还在,想看的人可以随时进去参观。即使不看明清以后的时期,单看敦煌从南北朝到元代几千年的辉煌,也是非常惊人的成就。经历了如此多的战争和王朝更迭,以及如此多的部落人来人往,如何维护敦煌莫高窟,继续在悬崖上凿洞造像,积累千年的世界文化奇迹?毕竟,它是宗教精神力量的象征。宗教的第一个精神力量是超越性。因为我们要超越太空,所以我们必须建造一座巨大的佛像;既然我们也需要超越时间,就需要用佛像来追求永恒——一种太渺小、太脆弱的艺术形式,无法体现宗教精神的超越性。千百年来,莫高窟各个洞窟的基本模型都是一样的。无非是洞窟该大还是小,佛像该多还是少,壁画该简洁还是精致。这一切都取决于人。这就是“基本模式不变+日积月累”的“莫高窟式”文化红利。 “四《文明:1030-1059当星辰闪耀》的内页描述,宗教的精神力量还有一个特点:“长期不变的核心+末日不断变化”。宗教总是追求一种纯净的资源,所以早期形成的一些文化元素是稳定的核心,比如领袖、圣地和一些遗留下来的符号。但宗教在传播过程中要适应时代和地域的变化,以敦煌为例,佛、菩萨的主要形象是不能改变的,所以一些次要的人物如童子、天女、夜叉等就发生了变化,其中最典型的是飞天,佛经中的乐师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因此,飞天的形象就被改变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都是最生动、最独特的。有一次打个比方。敦煌就像一辆公共汽车,一路行驶着。每个站点上下车的乘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公交车的风格。最终,车子的结构、材质、装饰都变了,但仔细一看,老司机释迦牟尼却没有变。这是稳定性和创造力之间的有趣平衡行为。宗教的精神力量还具有稳定性的品质。当一种宗教在某个地区确立了统治地位后,往往会长期保持不变。无论世俗势力如何相互对抗,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必须信仰同一个宗教。这就是精神信仰的极致稳定。 Ipa我们继续以敦煌为例。相传这里开凿的第一个佛洞就是乐尊和尚。那是公元366年,前秦统治敦煌的时候。之后,有t北魏、隋、唐、吐蕃、唐朝各藩镇的归义军、张氏、曹氏。归义军之后,敦煌不断易主,但佛教信仰始终不变,没有改变。即使党项征服敦煌后,当地人仍继续信仰佛教,并继续在鸣沙山开凿石窟。而且,李元昊最终需要各种合法性来源来立国称帝,其中之一就是宗教。这一时期,大辽拥有五台山,北宋拥有汉传佛教祖地洛阳白马寺。然而,党项家族唯一拥有的佛教名片就是敦煌。因此,西夏人民后来称敦煌为“朝廷圣宫”,并十分重视。尤其是榆林窟第3窟的《普贤菩萨化身》壁画,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开创了唐代以来敦煌壁画的第二个高峰。凭借宗教的精神力量,敦煌艺术拥有三种抵抗时间的工具:一是选择能够超越时间、不畏时间流逝的艺术门类;其次,它在不变的核心和可变的边缘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不惧怕风格的变化;第三,它具有一定的大学水平,不被世俗政权所压制和改变。这或许就是敦煌文化能够几千年不断积淀的原因。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埋葬这么多文献呢?虽然敦煌艺术具有抵抗时间的能力,但敦煌文化的一部分美感就在于它的破坏性和静止性——7万多份文献被埋在莫高窟的一个洞里,直到1900年才再次出现。接下来的故事你可能已经知道了。大量这些宝物的出现吸引了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俄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也都来了。他们从王道士那里收买、偷窃、抢夺。 5万多件文物迅速流散到世界各地,如今国内仅存约1.5万件。西藏佛陀地图位置历史洞穴。敦煌内页的《文明:1030-1059当群星闪耀》对现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实际上比我们今天旅行时选择看到的洞穴、雕像和美丽的壁画还要大。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埋葬这么多文献呢?先前这些学者,是因为党项百姓即将遭受袭击,当地百姓封锁了藏经洞,以保护珍贵资料。后来,一些学者认为还有其他可能性。首先,经洞的资料明确记载,最晚的日期是1002年,所以经洞可能早于1036年就已经关闭了。其次,藏经洞刚开张时,里面的物品分类整齐,文献都用非常高档的丝绸包裹着——这丝绸是一件顶级的艺术品。如果要避免战争的混乱,我可能不忍心去修复。另外,入口处还有佛经壁画。看起来洞门已经被仔细的封印包裹起来,但又不像是因为战争而被封印的。那么经洞的本质是什么?史学界有一个更根本的解释:由于里面的佛经大多是残片,所以佛经很可能是当时寺庙图书馆的库房。但该寺所藏佛经并不完整。和尚们想要储存佛经。完成这一切后,我将需要用到的材料分类,放入了这个藏经洞之中。然而,无论怎样解释学术界至今尚未得出结论。无论真相如何,这批文件的价值都不可低估。那么,这些埋藏了800多年的敦煌文献为何如此重要呢?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它填补了许多学术空白。文化本身的传承是连续的,但文化的载体往往是断裂的。当一些文件丢失时,就会导致学术空白。举个例子。我们在中学历史课上了解到“隋唐时期实行土地均等制度”。换句话说,土地归国家所有,然后分配给老百姓耕种。平民死后,土地由国家归还并重新分配。原理很容易理解,但我不太明白平地制度是如何实行的:唐政府是如何拥有如此强大的行政能力,能够在土地被剥夺后归还的?分开?不仅我这个中学生不知道,就连历史学家也不知道,因为所有手头资料中关于唐朝平地制度的记载太少,以至于很多学者认为平地令是一纸空文,没有得到落实。但敦煌文献中的户籍资料中有不少涉及土地产权制度的具体细节。比如,一个家庭有多少人口,姓氏,朝廷赐予多少田地,欠了多少钱,都记录得很清楚。有了这些信息,一个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重大案件就可能得到解决。再比如,从诗歌到歌词的演变过程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人知道,就连宋朝人也不知道。他们看到的第一首词很特别,是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的文学作品。至于早期的歌词,没人知道是用什么写的长安教坊的《清平乐》、《浣溪沙》、《菩萨漫》、《临江仙人》、《罂粟美人》。敦煌文献中记载的“敦煌曲”有上千首,立刻填补了这一空白。举个例子。当时人们看到的第一首《菩萨曼》是李白的作品:“素林如大漠中织烟,寒山孤翠。暮色步入玛塔斯楼,顶楼有人?”敦煌歌词中的《菩萨曼》顿时变成了另一种风格。鳞片浮在水面上,直到黄河完全干涸。太阳出现了,北斗七星又回到了南方。我不能休息,我必须等到三更才能看到太阳。”没有任何规则或结构,只有一系列的誓言和誓言——我不可能离开你,而我就在那里。没办法想啊!事实上,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也存在逐渐演变的问题。比如李白的《津津酒》中有句“古之胜景皆孤,唯饮留其名”。然而,敦煌抄本的前半句写的是“一切远古幻象都已死”。哪一个是正确的?事实上,“正确版本”是只有印刷时代的人才有的概念,因为印刷需要固定的副本来进行机械化的大量复制。但在手写时代,人们并没有非常强烈的固定文字和是非观念。“万古异象皆孤”、“万古豹皆死”。前者比较优雅,后者比较粗俗,同时也比较无情和生硬。历史学家刘波认为后者更好,“虽好但不雅”。李白原本的形象是仙女,但在敦煌版本中,醉酒的李白更加咬牙切齿,敢说难听的话。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自从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在敦煌文献中被发现以来,中国音韵史上的许多谜团都被解开了;因为敦煌文献中发现了大量的变文,这是当时说唱文学的基础,推动了中国通俗文学的历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可以说,任何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学术领域都因敦煌文献的出现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基础的学术问题都因为缺乏关键信息而无法解决。有时候,一旦解决了一个关键点,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举个国外的例子。大英博物馆有一件珍品,名叫“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人于公元前196年雕刻的石碑。为什么这如此重要?因为同一节经文用三种语言写成,即古埃及象形文字、普通埃及人使用的文字和古希腊文字。有了这个泥板,古埃及象形文字就可以被并行解释。因此,罗塞塔石碑的发掘成为解开古埃及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很多敦煌文献都有类似的功能。一张纸的碎片可以撞倒多米诺骨牌,引发连锁反应,解决许多基本的学术问题。什么是重要的?敦煌文献的另一个价值在于,除了可以填补空白的主要文献之外,非重要的敦煌文献还有什么价值呢?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傻:不重要的文件自然价值低!没有必要。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大学时代的老先生曾说,日本学者在中国学校编印的《敦煌资料》中发现了数百处错误。1960年的拉斯,是因为中国学者的水平很难吗?不完全是。主要是因为中国学者没有条件出国看到敦煌文献原著,只能通过二手资料进行研究,而日本学者则到巴黎、伦敦去见原著。 《沙州都督府图鉴》(部分)。 《文明:1030-1059星辰闪耀》页面中的图画有何不同?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经洞内发现的敦煌文献有七万多件,但大部分都与佛教有关。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官方和私人文件得以保存下来呢?例如,与土地平等相关的信息。事实上,这些材料原本是衙门保存的档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失效了。但纸张在唐代非常重要,寺庙就利用这些废弃档案的背面来抄写佛经。因此,一个敦煌大量重要的社会历史和史料被不完整地保存下来。那么和原著的无形有什么关系呢?这些衙门档案上往往写着县城的日期,但这些字会影响僧人抄写经文,商将这部分剪下来重新粘贴。这些词被粘贴在文档中。中国学者在查看复印、复印、拍照的二手资料时看不到这些信息,只能自己核实。当日本学者去欧洲博物馆,用灯光照射这份文件时,他们立即可以清楚地看到文件的原始信息,因此可以为中国学者找出数百个错误。读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其实,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只是时间、地点的判断;当我们走开,站在更广阔的时间和水疗中心ce坐标,该材料的值的测量可以完全不同。中国人特别喜欢收集历史书籍。从孔子的删节春秋到司马迁、司马光、二十四史、通典、同治、文献通鉴,不间断的大部史书给华夏文明的子孙带来了强烈的自豪感。但正是因为收集爱情史书籍过多,才留下了大量的原始档案。历史学家何丙弟先生曾说过,他第一次到西方考察时,发现西方的教会档案堆积如山。教堂往往可以保存附近居民的相关资料数百年,但中国需要天然的历史资料。这是因为中国的历史太发达了。史书编成后,原始资料可y 被丢弃。比如,明朝修订元史时,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徐达将军从元朝都城得到的元朝十三位皇帝的实际记录。但《元史》成书后,这些记载都被烧毁了。为何被烧毁?当然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明朝认为重要的或者想让后人看到的所有元朝历史。 《孟姜女变文》(部分)。 《文明:1030-1059当群星闪耀》里面的图纸但我认为也有技术原因。如果我是《元史》的编撰者,我已经知道了抄本,只是这份《元史》以后不能留下,同时工作又重,时间又紧,怎么办?我能不能直接把原书肢解,保留必要的部分,与其他材料混合,适当粘贴在一起,然后找人重新复制。毕竟,这是非常方便和高效的。因此,我怀疑《元世录》即使没有烧毁,在编撰过程中也受到了严重损坏。这种方法来自于一个作家的本能——史书的编撰者花了很大的精力来编撰一本史书,他当然认为自己收集到了原始资料中最重要的精华。原始数据的价值是多少?虽然我在写稿子,桌子上铺满了各种材料,但是稿子写完之后,看到所用的材料,我就觉得有点反感。什么是编纂?你在保留和热爱某一部分的同时,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看重和破坏另一部分。保存和破坏发生在同一过程中。现在你应该明白敦煌文献的另一个价值了。它不仅保留了一些当时人们认为重要、不应该丢弃的文献,也帮助一些人们认为不重要的文献逃脱了历史学家的剪刀和炮火,穿越了800多年的历史。时间在现代人面前展现出它辉煌的价值。让我再举一个例子。敦煌有一份文献,将家奴列为“恶人”,其大意是:有些人因修养不够,生生世世造下恶业,今生为奴。我家有一个家仆,名叫宰义,工作了五十多年,从来没有偷懒过。于是,我想到了他的孝圣,就让他自由了。我做了一件好事,带来了很大的福报。使我家世世代代、子孙后代都远离疾病、远离灾难。神啊,请证明给我看吧!日月星辰,我无法改变!整理和校对“孩子们应该把书放回原处”出处:沙之录,《敦煌契约文献集》,江西古籍出版社,1998。《文明:1030-1059当星辰闪耀时》内页图画。我们仔细想想文献的内容。主人分明榨干了奴隶的最后一滴血汗,然后送走了他。他还解释说,这件事是他家族的一大功德。这样的脸不是吗?突然想起一千年前的一个不仁慈、虚伪、贪图财富的富家子弟?如果我们想了解当时本土生活的某个方面,这些信息难道不是比许多抽象的历史记载更重要吗?但荣新江教授也谈到了他为什么喜欢研究敦煌,因为他可以摆脱旧历史学家的束缚,自由地审视历史:“敦煌文献是在敦煌经文中发现的。”事件本身。然而,敦煌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谨慎对待当下的判断。也许我们现在视为珍宝、理所当然的评论、情绪、判断和结论,其实是非常狭隘的,它们会损害无价之宝。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我不会致力于我的信仰,因为我可能是错的。”原作者/罗振宇编译/何安安编辑/张婷校对/杨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